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大夫小記網上見」

去年五月停寫《明報》專欄,當時副刊的小編叫寶兒。依現代報章的運作模式,專欄作者與編輯只是萍水相逢,並不相識,但寶兒在電郵道別之後還細心教了我造網誌的幾道竅門,我就記住了她樂於助人的品格。
一年之後才讀到她當日在網上一篇說再見的文章(李寶兒:〈大夫小記網上見〉,「手作文字」,www.poyee.me 2012517) ,觸覺敏銳,尤其這一句:「他偶爾忍不住了,發一點醫療圈子裡的牢騷。其餘段落見到過度讚賞,我也當真了―― 十歲前被大人讚「聰明」,五十歲後被年輕人讚「睿智」,總要高興吧?

大夫小記網上見
  寶兒 poyee.me@gmail.com
一個人的睿智,不是一時三刻練就得來,甚至,時間也衡量不了。
二十載,不少了,足夠讓一個生命長成人,更何況,是一個筆耕者身兼大夫一職。在他文字與文字之間,讀得到的,是從容與感性,那在我們被現實生活綑綁之下,實在難得的。他偶爾忍不住了,發一點醫療圈子裡的牢騷,便另有一番見解。說的是,區聞海。
記得有一次,看到他文稿裡有關醫院發生事故的概率公式,我有些疑問,數字現在已經記不起了,但他的回應,倒記得清楚。那天剛巧是我的例假,戰戰兢兢致電他查問,他耐心解說了好一會,最後說:「這樣吧,如果再有讀者來意見,我們再更正。」一句說話,就消去了我的擔憂。後來,專欄在兩星期內,就刊出了〈更正〉和〈更正再更正〉,都是作者自發修正的。那時,我看到一個作者的風範,以及他對讀者的重視。原來,這已是半年前的事了。
四月某天,區聞海在專欄裡寫道:「去年有一天偶然發生了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然後,就觸發了他請辭的決定。直至昨天,《明報》刊登了他的〈搬遷.再見〉,他就此在專欄擱筆了,那刻,人在Nuremberg暢遊。也許,他請辭的原因,亦不必深究了。
再看他新近開張的網誌,就知道了,在Heidelberg,文字小段配了照片,觀察入微。
我發了通算是告別的電郵給他:「二十年的時間,要放下真不容易,應該會不捨吧?」他回了,一貫從容,沒有不捨,自由身,更有靈感了。那也好,一件事的完結,是另一件事的開始,聽說他還會在《明周》再寫十篇專欄。
我想起:「一道門在斜陽沉默中開啟」
區聞海小記:
aumanhoi.blogspot.com/

1 則留言:

AI 提到...

不好意思要掃你對 小編(對, 區醫生無用錯字, 現今 title 通脹的年代, 編輯的確只是小編) 的興。

小編, 大約二十五六歲, 工作約兩年有人賞識便可, 只要做好份工, 即係 keep 住出到糧, 那有甚麼使命, 版面編輯風格, 社會喉舌, 良知理性..等等 ?

「對讀者的重視」的是醫生, 小編沒有令讀者滿意的責任 -- 不信? exactly 某小編回覆我查詢時所用的 wordings. But that sounds perfectly making sense to me. 一個傳媒只有一個總編輯, 傳媒有兩三個平台(報、刊、網), 一個平台有四五個部門(新聞、副刊、財經、體育), 小編工作是確保產品出街, 只要 小編 的老板 說 OK (不一定是總編輯),就可以確保下月繼續出糧。

編輯自主? 採編獨立? 向讀者負責? 第四權? 陳義過高了。那次我向某傳媒投訴商討不果,我沒對小編有期望;但我我對總編輯、該傳媒的處理手法及,其曾經譽滿香江,凡事說之以理性的老板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