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2014年看戲

今晚去北角新光看凌波、胡錦合演黃梅調《梁祝》。
去年底出席中大和聲書院籌款宴,吃中港台各式聲樂拼盤,來到凌波出場,聽出中、小學時期聽黃梅調的昔日感覺。不是懷舊,是年輕。
兒子不知什麼是黃梅調,我沒法說明。其實自己也不知黃梅調從何而來,除了邵氏電影。上網看,這也有百年中國的投影。
當然先是民間農村小戲,發源於安徽省懷寧縣黃梅山或湖北省黃梅縣,民國九年(1920)的《宿松縣誌》第一次命名「黃梅戲」。
歷史上黃梅戲為上層社會不屑,被視為傷風敗俗的「花鼓淫戲」而禁演,不載入史冊。
民國時期職業化,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受京劇、越劇、揚劇、淮劇和北方評劇影響,改革了老腔中的虛聲,變得明快、流暢易懂,又改用胡琴伴奏。
新中國初期黃梅戲曾經全國風行,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轟動海內外,觸發港台大拍「黃梅調」電影。這是黃金期。
文化大革命,嚴鳳英被迫害自殺,年僅38歲。死後還被軍代表以尋找「特務發報機」為由,割開喉管,挖出內臟。黃梅戲瀕臨滅亡。
文革之後,在安徽省努力復興。在這一個年代,它還有新生命嗎?
資料來源:wikipedia









嚴鳳英圖片來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