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問世間「質素」為何物

我在醫管局內部的網誌講過一段用「左、右腦」看醫療質素的故事,那是真實情景,只是把兩個飯局的聊天合併了。
有一天,一個親戚在飯局上問:「質素及安全其實即是做甚麼?」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左腦」的:細數自己部門內五大範疇和十個八個近期的例子。
他聽了,於是又問:「那麽,如果沒有發生甚麼災難需要應變,又沒有嚴重醫療事故,工作是否就很清閑?」
這問題不適合用「左腦」回答的,但席上有會計師朋友,左腦比我發達(數學與邏輯思維一樣,屬於左腦功能) ,搶著答了: 「怎會得閑?要做QC (Quality control) 的啊!」
朋友好意護著我,令我心生溫暖,但我當時想,醫療服務可不只是容易「倒模」生產的。否則只要大量製造標準指引,豈不就有保證?
如果問專業管理人何謂醫療質素管理,他會耐心講解,質素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不只於工廠生產線上做的那些QC。例如臨床稽核(clinical audit) ,就是適用於醫療服務的QA工夫。
這些專業管理知識屬於「左腦」,合邏輯又很理性。
弟弟是機靈的醫生作家,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識得「左右()互搏」。我問他:「讓你負責說明,你說醫療質素到底是什麼?」
他想也不用想,即便答道:「病人求醫的感覺良好便是有質素。」
我的「左腦」包抝頸,說:「這麼說,一個否則沒醫術但會討人歡喜的醫生豈不是勝過老實古板的好醫生?」
我嘴裡不饒,心裡知道弟弟正中要害。服務公立醫院幾十年,我可以說,與其他同級的經濟發展國家/地區相比,香港的公共醫療的專業水平絕不遜色,但說到病人求醫與住院的感覺(摩登說法是patient experience) ,香港只是差強人意。
我們為何不夠好?「左腦」的答案是醫療工序愈弄愈繁複,人手與工作量卻不相稱,病人與醫護人員的human contact time(或可譯為「人性化接觸」) 變成稀有珍品了。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4528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Dear Au,

maybe one should increase in clinical audit an item called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based on this adjust the funding and policy. in private market, "patient satisfa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nmportant audit question.

dr Who

匿名 提到...

「病人求醫的感覺良好便是有質素。」

一樣米養百樣人 , 冇可能一個醫生的風格可討好所有類型的病人 , 相熟經紀或相熟髮型師的概念可諗諗 , 不過如何在公營醫療體系實現 , 很大的考驗

匿名 提到...

香港的公立醫院擅於救火 (這是一位醫生朋友勸說小女子到公立醫院生產的理據), 但與此同時為什麼要救火, 是因為醫院環境本身惹火.

小兒九個月大, 之前因為氣管問題入院.由於同時有嘔吐現象,醫院隔幾天要幫他檢查體重. 醫院很貼心, 將磅秤推至病床側給他量重...問題是,當時病房的冷氣開得很大, 還要幫小兒脫剩薄薄的內衣, 當時真的擔心會否加重病情, 幸而最後沒事. 若是私家醫院, 做法是將小朋友抱去有暖燈設備的房間再量重.

另外產檢時, 私家醫院是將陰道超聲波, 乳房檢查及普通(照肚皮的)超聲波分開進行, 但公立就是頭一天內"搞掂", 第一次一入診斷室便
要產婦差不多全部剥光...絕對明白是為了遷就次數不多的產檢, 但感性上就會有點 "私隱" 完全曝光的驚嚇感.

cmpyu 提到...

最重要的是:行正確的路,當行錯路.路得越快.效率越高,{質素}越好.
越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