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守株待兔幹什麽

我的部門管醫療風險,部門定期印製《風險警示》通報,最近一期讓我寫段短評。恰巧那一陣在讀詩人「飲江」的短詩,拈來其中一首〈守株待兔〉借題發揮。
詩中的農夫一天天傻傻的守在樹下,不是等待兔子撞死不勞而獲,反而是好心警告飛奔的野兔:「小心小心,不要跑得太快 / 太快太快,會碰到大樹 / 碰到大樹會受傷,會流血 / 會把小小的脖子折斷!」
結果呢?兔子老遠看見他,慌忙跑開。小心的兔子保了命,粗心大意的兔子卻碰到森林裡其他大樹。
農夫很傷心,「但沒有辦法 / 森林裡的樹木和粗心大意的兔子 / 千千萬萬 / 但好心腸的傻瓜卻只得一個。」
據說這首詩本來是詩人寫給孩子的。做父親的總不願孩子亂跑,碰個焦頭爛額,然而孩子各有性情,又跑得飛快,撞樹也是成長之路。語重心長也是囉唆。
我借題發揮:當你着緊這一個風險,守住這一株大樹,聲嘶力竭叫大家千萬不要撞過來,兔子聞聲四散就不會撞上這一株樹,但樹林裡還有千千百百棵其他能撞破頭的大樹啊。
管理學有為人熟悉的Hawthorne effect,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哈佛教授George Mayo在伊利諾伊州Hawthorne工廠進行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想研究各種工作條件(例如照明度)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卻意外發現,因為員工備受關注,實驗本身就令他們自我調整了表現。
由此引伸,當我們努力提醒前線千萬不要撞上某一棵樹,同事知道了當前關注焦點,自會「識做」,但掛一漏萬,會否因而忽略其他同樣危險的大樹?
在醫院森林裡,兔子大多不太粗心,但的確跑得飛快,危險的大樹亦多,一味大聲示警不能解決問題。
有同事讀了我的寓言,電郵回應:不要視同事如不經大腦只顧狂奔的野兔;不要為追求「零風險」而不惜一切在個別目標在上面耗盡精力。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6813日,經修節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醫生不是野兔, 也不是純純兔, 他們大多是脫兔或狡兔, 病人則是紅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