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少年盛氣

中大學生會那篇聲明題為「六四情不再,悼念何時了」,一句「悼念經已走到盡頭,六四需要被劃下休止符,直至回聲再響」頗見文采,成功掀起爭論。
聲明展示了一絲少年盛氣:自己再也沒有了感覺,因而選擇不去參加任何悼念活動,這是自由;說其他人應該完全停止悼念,便是盛氣。
聲明的理由其實不是十分明確的。到底是覺得悼念沒有力量、沒有作用?還是沒有新意?是對集體式悼念「行禮如儀」反感?還是認為根本不應悼念在香港以外的中國土地上任何受苦難而死的人?學生會會長區子灝的回答或者是all of the above。不過這些理由當中,不少是互相矛盾的。
「行禮如儀」一詞值得細想。這是輕蔑的用詞,討厭繁文縟節,不滿只顧按照禮節程序,失卻真心和初衷。英語just a ritual也是這種貶義。
年輕也有年輕的ritual。新一代人結婚比我這一代多了不少ritual,安排求婚有指定動作;影結婚套餐相屬人有我有;接新娘要有各式標準玩新郎戲碼;來到婚禮上播放男女雙方由嬰兒到拍拖的老照片配以半公式化的浪漫音樂;新人要揸咪講一番感性宣言……,一點也不灑脫。不灑脫並不要緊,只要裡面充盈真心喜悅和愛便好。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畢業禮都有不少行禮如儀的成分,那些畢業生的父母大多只關心子女上台的半分鐘,其餘時間十分漫長,未有手機的年代左顧右盼,有了手機各自低頭消遣。學生會不曾主張為畢業禮劃休止符。
我自己也不大喜歡繁文縟節,覺得大多禮儀都是有些冗長沉悶的,尤其怕參加裝腔作勢的儀式。話明是「禮儀」就不會天天新款,刻意創新容易變成裝腔作勢。但我以為禮儀是一種尊重,把「自我」放下,指定動作便有意思。有點簡約的美學在其中更好。
近年心情轉向,怕重口味,愛清淡,這種心情離「盛氣」漸遠。其實少年有些盛氣不是壞事,完全追隨社會成規反而有些可怕。只是不要變得冷漠無情就好。即使不唱關心公義的高調,想一想,當年那些學生都是你們一樣年紀、有想法和有未來的人。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7610


9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是否行禮如儀,不是重點,近年發生了幾件事,令六四的光環,在年輕人心目中,一落千丈,一是支聯會同丁子霖反面,二是「愛國」口號,年輕人聽到都想嘔,三當然是「雨革」啦,「雨革」才是年輕人親身經歷的歷史,「六四」? 好多人都未出世喎!

匿名 提到...

中大學生會的學生不只年少氣盛, 目中無人, 他們唯我獨尊, 無視前人抗爭的重大付出; 他們缺乏同理心, 對大陸受打壓的志士仁人近乎沒有感覺; 他們只懂拆掉別人的建構, 卻無心亦無力提出一套抗爭計劃或最基本的路線圖; 他們一直高喊着的是沒內涵的激情口號, 實際是圍爐取暖, 自我感覺良好.

匿名 提到...

搞了28年的建構,如果有建樹,別人又怎能拆呢 ? 只不過六四變了支聯會的搵食工具,年輕人睇穿了,不甘再受利用o者,有精力時間,都照顧自己最切身的利益先啦。

匿名 提到...

中大學生會妄圖拆支聯會的大台, 當然是徒勞的, 更受到社會普遍的抨擊, 可謂自取其咎. 年輕人若無同理心, 不顧大眾公利而祇顧自身利益, 對社會及其個人都是令人遺憾的.

匿名 提到...

代溝問題:老油條唔明青年人

匿名 提到...

年青人明白年青人良萎不齊, 整體而言, 一蟹不如一蟹.

匿名 提到...

還是認為根本不應悼念在香港以外的中國土地上任何受苦難而死的人?若論慘烈的程度,南京大屠殺,文化大革命之類的議題,為何不去悼念呢 ? 支聯會無法騎劫這些議題,所以只能在「六四」上做文章!

匿名 提到...

南京大屠殺, 在香港與中國大陸都有許多人悼念, 如果香港有人認為需要成立組織去悼念, 沒問題. 同樣, 如果香港有人認為文化大革命需要悼念, 有心人可以成立組織去悼念. 悼念六四死難者, 許多香港人認為有必要或有需要(大陸就不准許), 而支聯會廿八年來都悼念, 其他人若想成立組織去悼念, 也沒有問題, 而事實上, 過去某些本土派組織過去兩三年亦曾另起爐灶在六四晚舉行悼念, 但今年已無疾而終, 祇有支聯會能夠繼續堅持.

匿名 提到...

中國人悼念「六四」,香港人悼念「雨革」,各行各路。